傷口的愈合與傷口位置、患者自身情況等多種因素相關,而臨床醫(yī)生在制定傷口管理策略時,需要基于臨床研究數(shù)據(jù)、觀察或問診獲悉的患者特征,討論并制定適宜的傷口管理策略【1】。
一、 四步呈現(xiàn)傷口愈合過程
二 、影響傷口愈合的三大因素
(1)、傷口位置
血管豐富的區(qū)域處傷口(如面部、頸部和頭皮)愈合更快,但與四肢,尤其是下肢相比,該部位感染風險更高。
(2)、感染風險
咬傷、鋸齒狀傷口、由鈍力損傷機制導致的星狀傷口為易感染傷口,此外,明顯受污染的傷口,深及皮下組織、存在異物、創(chuàng)面大于5cm以及相對無血管的組織處傷口感染風險高。
易感染傷口:
●咬傷
●鋸齒狀傷口
●由鈍力損傷機制導致的星狀傷口
●明顯受污染的傷口
●深及皮下組織
●創(chuàng)面大于5CM
●相對無血管的組織
●存在異物
(3)、患者特征
糖尿病、肥胖、營養(yǎng)不良、慢性腎功能衰竭、免疫抑制劑和極端年齡都是影響傷口愈合和增加感染風險的患者特征。此外,某些藥物也可能阻礙傷口愈合,如抗凝治療、非甾體抗炎藥物等。
影響傷口愈合的患者特征:
●糖尿病
●營養(yǎng)不良
●免疫抑制劑
●某些藥物使用
●極端年齡
●慢性腎功能衰竭
●肥胖
三 、傷口閉合的黃金時間
建議的傷口愈合時間表:
●頸部、面部、頭皮:24小時內(nèi)
●上肢、軀干:12小時內(nèi)
●下肢:8小時內(nèi)
四 、 傷口閉合的準備
(1)、皮膚準備
皮膚準備指清潔傷口周圍的皮膚。其優(yōu)選方法為使用海綿或紗布從傷口邊緣向外清潔皮膚,常用藥物為碘伏或氯己定(僅指清潔完整的皮膚)。
(2)、傷口準備
傷口準備是指傷口和周圍組織的消毒。這是傷口處理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在初次閉合前適當清潔傷口將降低感染風險,減少瘢痕形成并保持功能。
此外,對于明顯失活的組織,應進行清創(chuàng),以降低感染風險并減少疤痕。
五 、制定傷口閉合決策的要素
(1)、手套
無菌技術始終是傷口閉合中備受爭議的話題。鑒于打開的手套箱更容易增加細菌數(shù)量使開放式無菌手套成為傳播病原體的潛在載體,因此,目 前有證據(jù)支持使用干凈的手套替代無菌手套。
(2)、縫合線
縫合線作為一種異物,可能會降低感染閾值,誘導細菌負荷,因此應選擇適宜的縫合線。
(3)、預防破傷風
若患者超過5年未接種過破傷風疫苗,則應將破傷風類疫苗(Td或Tdap)列為傷口處理策略之一。
若患者懷孕或年齡≥11歲且從未接受過Tdap,則應給予Tdap。
若尚未完成三次劑量初級疫苗接種的患者,或破傷風疫苗病史未知或不確定患者,應給予破傷風類疫苗。
無論破傷風免疫史如何,嚴重免疫缺陷或感染艾滋病毒且存在受污染傷口的患者都應接受免疫球蛋白治療。
(4)、謹慎合理使用抗生素
局部使用新型殺菌敷料可用于縫合傷口以降低感染率。不過濕潤的傷口床有助于傷口上皮形成,因此在降低感染率之后使用保持濕性傷口并能促進細胞生長的生物蛋白液體敷料(如:層粘連蛋白液體敷料、纖連蛋白液體敷料等)可促進傷口愈合。
對于既往使用過桿菌肽且無并發(fā)癥的住院患者,從未使用桿菌肽或已知過敏的患者,應在水沖洗后,每天兩次在傷口上涂上薄薄的白色凡士林。
常規(guī)使用口服抗生素并未降低無并發(fā)癥的健康患者感染率。
預防性使用抗生素主要包括以下情況:開放性骨折和關節(jié),軟骨受累,肌腱撕裂,嚴重污染的傷口,足部穿刺傷,咬傷,異物,延遲愈合,穿透性撕裂和糖尿病患者的傷口、脛前撕裂傷。預防性抗生素應給藥3至5天。
[1] Keim A, Marinucci J. Making better wound management deci-sions.JAAPA,2019,32(4):15-22.